关灯
护眼
字体:

活着与幸存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不得不承认,这个话题之前已无数次被人拿出来探讨过,以至于今天我再想提及它时,已经丝毫没有任何新鲜感可言了。但又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有胆量重新把它搬到台面上来,目的不是为了寻同,也更不是为了求异,而仅仅是因为直到此刻,这个问题才真正以最赤裸的形式呈现在我的脑海,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在今日把它拿出来讲一讲。

    这不是一个关乎逆来顺受或者苟且偷安的话题。而事实上,活着与幸存,这两个看似相近的词语间并不存在多少必然的联系。正如小说家余华在活着的序言中所阐释的那样:“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因此“活着”是微观的、主动的、真实的、同时也是卑微的;而“幸存”则是宏观的、因动的、片面的,且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的。

    然而这两个词语在价值上却又并无高下之分,从需求角度上讲,就如同面包与爱情一样,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活着”本身并不是一个高贵的词语,但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我们能想到的其它任何一个词语都要来得高尚许多。活着,活,并继续着。这是一个极具持久力的动词,在看似麻木无仁的枯燥的生活方式背后,潜藏着一种或许只有每一个单一的“活着”的个体自身才能懂得的独特的感知,旁人无法揣度,更无法推敲。这是一种发自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细腻的知觉,没有所谓的消极和积极之分,无形因此也难以用确切的语言加以描述。且从“活着”这一单纯的感知层面上来讲,所谓的悲观与乐观,其实都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种(无论对于悲观情绪还是乐观情绪)感知的强度。

    活着,是一种责任,而非一种负担。然我们所有苦恼的真正来源,有时则恰恰是弄错了责任与负担两者概念间的差异。责任可以是一种愉快的承担,是怀有一颗懂得知足与感恩的心。因此在“责任”的范畴内,活着,可以是一种绝对自私且又绝对无私的精神体会。站在一角度上看,在解决了基本温饱的前提之下,快乐本身与得失的多少并无多大实质性关联。所以在投入和产出无规律性失衡的情况下,明了将“活着”当作一种责任而不是负担的人,对“活着”本身的感知也就相对更加深刻,进而对生活环境的主观适从度,也就相对要来得高出旁人许多。

    而与“活着”相对“幸存”则就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词语了。“幸存”从动作发出者的主体来看也是一种感知,只不过这种感知的方位与“活着”不同。“幸存”是一种旁观者对当事人“活着”的某一阶段性结果(或者说质量)的观感,是一种非理性的臆测。“幸”与“存”当我们习惯性地将这两个本身毫不相关的汉字捆绑在一起时“活着”也变无可避免地接受了群居人类社会单一标准的所谓的法理性考量。因此,虽说“幸存”一词中带有一个“幸”字,然其与真正意义上的幸运(幸福)却并无多少必然的相交。然而退一步讲,也正因为“幸存”一词中含有了我们主观的积极臆想,它也由此晋升成为一种与“活着”这一持久性动词想对应的斩钉截铁的希望性结果,是我们赖以维系“活着”这一行为的忠实的念想性保障。

    因此活着与幸存,兴许诚是印证了一句俗语:同中存异,因异生同。没有绝对的背离,或也即是最为经久的背离;没有绝对的融合,或也即是最为默契的融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