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谈误人子弟的报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眼下又是高校开始录取的季节,很多考生大概都会对所报考的院校能否顺利录取自己而惶惶然。然而,也有对被高校录取不满的特例:比如,南方某省高中的38名毕业考生被某工业院校某专业录取就十分不满,这是近期黑龙江晨报的报道。

    据悉,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报考时教师给其造成了误导。具体是怎么误导的,现在已不明详情,但从38名学生同时考上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情况来看,确实能显露出一些端倪。

    不知这些学生的老师听到此消息后会有何感想?估计心情好不到哪去。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都希望自己教的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而作为辅导学生三年学习生活的高中教师,期待的就是自己的学生能考上一所好大学,为个人和学校争光。该教师可能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苦心最后换来的竟是学生的埋怨和指责,从感情上来讲肯定不能接受。但这种事儿又怎能光用感情来衡量?

    “报考”对一个学生或者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儿,尤其咱中国的老百姓,都不会轻易拿关乎自己未来的事儿开玩笑。可光形式上的兴师动众又怎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单知道报考“重要”却不知它的重要性在哪,这就比较遗憾和悲哀了。

    慎重地说“报考”也是门学问,它涉及到考生的自身兴趣、学习能力、发展潜力还有所选择院校及专业的发展方向、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因此,对待“报考”不能形同儿戏,要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权衡。当然,也不能太优柔寡断、磨磨叽叽,否则容易失去发展良机。

    其实很多考生在报考时都会咨询他人,因为本身经验少,缺乏对高校的自主了解,而考生所属的教师往往就充当了第一咨询人的角色。如果教师的水平较高或者对高校信息掌握得比较准确就会给学生带来好处;但如果教师的水平有限或者掌握的信息少却非要给学生乱指一气,那就容易发生“误人子弟”的事儿。笔者记得在校期间曾受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教育,不知那些水平有限的教师在对学生信誓旦旦打保票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后果?所以,考生责怨老师也不是没有道理。

    笔者在高考报考时也遇到过此类情况,而且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老师知道自己水平有限,不敢给学生给予指导,甚至怕背上如新闻中教师的罪名,就让学生放任自流地随意报;而学校当时也不提供全面、有效的高校信息,害得笔者和许多同学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四处乱碰,只能找一些有点经验的人道听途说。但笔者所处的地方本身是闭塞小城,再详细打听也只是一知半解,根本弄不清全貌,于是本来能很好解决的报考行为成了带有投机性质的事儿,而且报考之后的担心也升高了许多。

    这样,在笔者看来,缺乏科学有效的报考指导机制就成了导致考生对考上非心仪高校不满的主要原因。可能这种情况在一些城市已经被有效地避免了。笔者曾多次在新闻中看到过,一些学校或教师及时为考生提供准确、详细的高校信息,甚至有些高校的招生负责人还专门到高中进行宣传,给考生提供了很好的选择途径。不过,出现“误导”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尤其在一些信息闭塞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很多人却不引起重视,容许这谬种流传年复一年地持续,其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小的。所以,希望关注孩子未来的有识之士,能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毕竟寒窗苦读十二年,为的就是这时的出人头地。为了让考生们能有个美好的明天,全社会一起努力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